本報記者 王燁捷 周凱《中國青年報》(2014年12月25日03版)
  32歲的謝應波剛一齣現在上海華東理工大學的校園內,就被勤工助學中心的“老朋友們”圍了起來。12月14日,應母校華東理工的邀請,一大群曾在勤工助學中心打過工的“寒門學子”聚在一起,為勤助中心慶祝20歲生日。
  謝應波是這群人中名氣最大的一個。這個來自重慶貧困山村的年輕人,2000年到上海上大學時,懷揣2000元,從此,再沒有向家裡要過一分錢學費和生活費,全靠勤工助學和獎學金。如今,他創辦的企業——泰坦科技,已經在2012年、2013年分別融資1.03億元,最新一輪的融資目標是1.5億元,它的年營業收入約3億元。
  上大學,是謝應波第一次走出縣城、第一次乘火車,入學第一天,他還穿著一件帶洞的T恤。“本來想考東北的大學,因為那裡消費成本低一些,但最終還是選擇了上海。”最開始,在學校里“打工”,謝應波也有些自卑,但在拿到打工收入時,他興奮不已,越乾越有勁,他還創辦了學校的第一個電腦吧。本科四年,僅勤助這一項收入,謝應波就有將近4萬元。
  等到了他的學弟曾行這裡,收入已經翻了幾番。2014年暑假,曾行通過勤助中心到熱帶風暴儲物箱小組工作了兩個月,收入9861.5元。據悉,今年華理有217名學生在暑假被推薦去熱帶風暴工作,所有人收入都超過了4000元,其中18人收入超8000元。
  中國青年報記者註意到,在華理勤助中心打過工的學生中,很多人都像謝應波一樣在畢業後創業,成了總經理、董事長。華東理工大學提供的一份勤辦校友聯繫表中,有將近40%的人在畢業後創業。
  華東理工大學黨委書記楊賢金說,華理的勤工助學有一個特點,除“助學”外,還著力在“育人”上發揮作用。記者瞭解到,華理學生勤工,並不僅僅是“給學校打個工”而已。
  上海復星集團印度投資部的投資經理商遲,就曾負責學校報亭、超市的物流工作。各家報亭和超市對不同品類貨物的需求不同,他據此提出了一個全新的按需分配方式,將原本的無序管理變得有序起來。
  “怎麼盈利,怎麼控製成本,都是由我這個經理來控制,自負盈虧的。”商遲給物流中心設計了一周7天、三班倒的工作制度,此後,中心再沒出現過“貨送到一半人跑了”的事情,中心盈利增加了10%到20%。
  還有勤助超市,這是一個完全自負盈虧的經營實體。超市經理商遲要負責進貨,與供貨商討價還價,還要負責給超市7名員工制定工資標準、發放工資。商遲記得,勤助超市最早是從一個瀕臨倒閉的私營業主處接手而來,接手第二個月起開始盈利,現在每月能給集團貢獻很多利潤。
  集團全稱是“華理勤工助學實業集團”,總經理由學校指導老師擔任,副總經理由學生擔任。集團下轄有超市、物流、網吧、餐館等多個子公司。
  網吧是給集團貢獻最多的一家單位。北京易哈希網絡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偉超就是勤助集團網吧經理出身。
  這個信息管理專業的學生,通過在網吧做經理,愛上了“控製成本、增加營收”這件事兒,畢業後創辦了自己的公司。“要控制電費、人員工資、電腦維護費、打印複印紙張費用、機器損耗費用,再根據成本制定按小時計費的收費標準。很有挑戰性。”張偉超發現,自己挺愛“折騰”,經營一個小團體挺有意思。
  網吧經理的經歷,在他心中埋下一顆創業的種子。畢業兩年後,他終於還是“忍不住”出來創業了。
  就在幾天前,張偉超註意到,教育部就2015屆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下發通知,首次提出高校要建立彈性學制,允許在校學生休學創業。這一“新提法”引起了頗多爭議。
  張偉超覺得,創業其實並不適合每個人,需要創業者具備創業的特質,需要資金、人脈和市場條件,不是“為創業而創業”,在校期間最好的辦法就是通過勤工助學進行鍛煉,積累實踐經驗,“我理解,教育部的意思,學生一邊上學一邊把公司開出來,不能說是鼓勵,只是允許學生這麼做而已。”  (原標題:華東理工:勤工助學中心成“創業家”搖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w38jwzfb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