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2月24日電 最新一期的《學習時報》刊發署名曲愛國的文章《改革開放以來我軍體制編製調整改革》,文章回顧了新中國成立後解放軍歷次體制編製調整改革,指出通過新一輪的軍隊體制編製的調整改革,必將進一步清除障礙、理順關係,實現軍隊體制編製和力量結構的一次根本性變革,牽引出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一次新的飛躍。
  文章指出,新中國成立後,解放軍共進行了13次體制編製調整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軍隊領導管理和作戰指揮體制,完成了由單一陸軍向諸軍種合成軍隊的轉變,而且適應機械化、信息化戰爭的發展需要,不斷進行結構優化,有力地保障了軍隊現代化進程。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強調要“深化軍隊體制編製調整改革”,著力解決制約國防和軍隊建設發展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構建中國特色現代軍事力量體系。回顧解放軍體制編製調整改革的歷史,對於貫徹落實《決定》的戰略部署,實現建設一支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人民軍隊這一黨在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具有重要的意義。
  文章首先回顧稱,1975年,在葉劍英、鄧小平主持下,中央軍委擴大會議確定以解決“腫”“散”“驕”“奢”“惰”問題為核心,以戰備工作為牽引,全面整頓軍隊。消“腫”治“臃”,調整結構,是整頓的重要內容。根據軍委的決定,解放軍重新確定了陸軍軍和步兵師編製,精簡機關,裁併機構,安排超編乾鉑剝離軍隊編製內的地方部門,削減保障部隊,撤銷部分建制部隊。雖然這次整頓因錯誤地進行反擊“右傾翻案風”運動而一度中斷,但粉碎“四人幫”後恢復進行,併在撥亂反正運動中強力推進。到70年代末,全軍總員額下降到510餘萬人。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國家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1982年12月,全國人大通過第四部憲法,確定設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黨的軍事領導體制和國家軍事領導體制完全一體化。鄧小平提出了把解放軍建設成為現代化、正規化的革命軍隊的軍隊建設總目標。解放軍貫徹“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繼續展開以“消腫”為重點的體制編製調整,連續進行兩次大規模的精簡整編,鐵道兵、基建工程兵集體轉業,撤銷了炮兵、工程兵、裝甲兵三個兵種,大批撤銷生產建設部隊,將部分內衛和警衛任務轉屬新組建的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全軍裁減員額160萬餘人。同時,改革國防動員體制,實行義務兵與志願兵相結合、民兵與預備役相結合的兵役制度,組建預備役部隊。軍隊建設方向重新回到精簡數量、提高質量的正確軌道,面貌開始改變。
  1985年,中央軍委擴大會議確定軍隊建設指導思想實施戰略性轉變,由“早打、大打、打核戰爭”的臨戰狀態全面轉入和平時期建設的軌道。隨後又確定了由準備進行全面的反侵略戰爭轉向準備打贏一般條件下的局部戰爭的戰略指導。鄧小平重新擺正軍隊建設中數量與質量的關係,指出:從總體上看,解放軍所存在的最大問題是,部隊打現代化戰爭的能力不夠。以前“只講數量不講質量。現在改變了,講質連講真正的戰鬥力,搞少而精的,真正頂用的”。我軍按照“精兵、高效、合成”的標準,堅決走中國特色精兵之路,進行了百萬大裁軍為核心的體制編製調整改革,共撤銷4個大軍區、31個軍級單位和4054個師團級單位,使軍隊總員額降到了300萬左右。到1990年,全軍總員額減到319.9萬人。同時,對陸軍體制編製和結構作出重大調整。在80年代前期組建機械化師和進行機械化合成集團軍試點的基礎上,組建合成集團軍,將裝甲兵、炮兵和野戰防空兵、工程兵、防化學兵等編入集團軍序列,組建陸軍航空兵,形成了以裝甲兵、步兵組成的地面突擊力連以炮兵、防空兵、陸軍航空兵組成的火力支援力連以特種兵、通信兵、工程兵、防化學兵、氣象兵和電子對抗分隊組成的作戰保障力連以運輸、修理、管線、衛生、軍需等專業分隊組成的後勤保障力連從體制編製上解決了陸軍諸兵種合成問題,邁出由摩托化向機械化躍升的關鍵一步。
  文章還表示,1991年,海灣戰爭爆發。這場被稱作機械化戰爭“絕唱”、信息化戰爭“開端”的戰爭,對解放軍現代化建設形成了強烈的衝擊波。此後幾年,以信息化為特征的新軍事變革風起雲涌。解放軍建設如何應對挑戰,緊跟世界軍事發展,加速實現軍隊轉型,確保打得贏,面臨著嚴峻挑戰。1993年1月,在江澤民的主持下,中央軍委擴大會議明確了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確定把軍事鬥爭準備的基點由應付一般條件下局部戰爭,轉到打贏現代技術特別是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上。由此開始,解放軍的現代化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軍隊體制編製調整改革的內容和思路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貫徹“科技強軍”戰略,體制編製調整改革遵循“壓縮規模、優化結構、理順關係”的原則,強調依萍冀教岣卟慷誘蕉妨圖涌煬詠ㄉ瑁康饔墒抗婺P拖蛑柿啃苄汀⑷肆γ薌拖蚩萍濟薌妥洌帕Φ髡髡攪α拷峁梗帕憂啃灤妥髡攪α拷ㄉ瑁嬲箍執汀�
  根據中央軍委確定的國防和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的發展戰略與機械化為基礎、信息化為主導的複合式發展思路,體制編製調整改革圍繞中國特色軍事變革這一主題展開。由單一軍種為主的協同式聯合作戰向諸軍兵種一體化聯合作戰轉變,由以陸軍為主體的國土防禦型軍隊向諸軍兵種聯合作戰的攻防兼備型軍隊轉變,由以陸軍為重點的合成軍隊發展模式向以海軍、空軍、二炮為重點的諸軍兵種協調發展的模式轉變,以組織結構調整和指揮體制改革為重點,著力建立和完善規模適度、結構合理、機構精幹、指揮靈便的現代軍事力量體系。陸軍部分集團軍開始實行軍―旅―營建制,逐步推進部隊編成向小型化、拈化、多能化方向發展;空軍、海軍作戰部隊改由軍區空軍或艦隊直接指揮,技術含量較高部隊的比例提高。同時,進一步完善領導管理體制,成立總裝備鉑實現了全軍主要武器裝備的集中統管,加強了武器裝備建設的統一領導和全系統、全壽命管理;建立以軍區為基礎,區域保障與建制保障相結合、統供保障與專供保障相結合的聯勤保障體制。這一期間,全軍兩次裁減員額,使軍隊總規模保持在230萬人。
  文章稱,進入新世紀,中央軍委進一步充實完善新時期戰略方針,確定把軍事鬥爭的基點放到打贏信息化條件下的局部戰爭上,並確定了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的建設目標。胡錦濤明確了新世紀新階段軍隊為黨鞏固執政地位提供重要力量保證,為維護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提供堅強安全保障,為維護國家利益提供有力戰略支撐,為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發揮重要作用的歷史使命。
  按照履行使命任務和信息化建設的要求,解放軍在體制編製調整中,突出了聯合作戰體系建設的主題,把優化結構、理順關係作為重點內容,強化軍委總部戰略管理功能,組建戰略規劃鉑改編設立了總參信息化部和軍訓部。按照推進新型作戰力量建設、優化各軍兵種規模結構、改革部隊編組模式的思路,突出陸上群隊、海上編隊和空中編隊建設,逐步提高部隊拈化編組和合成化使用水平,努力形成三軍聯合、體系健全、機制完善的聯合作戰指揮體系和精幹、聯合、多能、高效的作戰力量體系。陸軍部隊按照機動作戰、立體攻防的戰略要求,加強數字化部隊等新型力量建設,優化部隊編成結構,積極推進由區域防衛型向全域機動型轉變;海軍按照近海防禦的戰略要求,形成由水面艦艇部隊、潛艇部隊、航空兵、陸戰隊和岸防部隊等組成的作戰力量體系;空軍按照攻守兼備的戰略要求,加強以偵察預警、空中進攻、防空反導、戰略投送為重點的作戰力量體系建設;第二炮兵按照核常兼備、精幹有效的原則,提高快速反應、有效突防、精確打擊、綜合毀傷和生存防護能力構成中國戰略威懾的核心力量。從而在體制編製上,順應了世界軍隊的發展潮流,體現出了現代軍隊的編組特征,為軍隊的轉型創造了條件。
  文章表示,軍隊體制編製與使命任務變化、作戰思想更新、武器裝備發展相適應,是軍隊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誌。體制編製調整改革,既是武裝力量管理方法和作戰力量體系編組思路的體現,也是提升軍隊戰鬥力、引領軍隊現代化發展的措施。回顧“文革”後我軍體制編製調整改革的歷史,可以清晰地看出:解放軍體制編製調整改革,始終圍繞黨所確定的國防和軍隊建設目標任務而展開,始終圍繞軍事戰略方針的貫徹落實而展開,始終圍繞解決制約國防和軍隊建設發展的突出矛盾和問題而展開,始終圍繞構建適應現代戰爭要求的軍事力量體系而展開。
  文章最後稱,黨的十八大確定,建設與中國國際地位相稱、與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相適應的鞏固國防和強大軍隊,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戰略任務。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所確定的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方案,把深化軍隊體制編製調整改革作為推動國防和軍隊建設發展的重要措施之一,明確了推進軍隊領導管理體制改革、健全聯合作戰指揮體制、完善新型作戰力量領導體制、加強信息化建設集中統管和優化軍隊規模結構、調整各種比例關係、按照不同方向安全需求和作戰任務改革部隊編成等任務。這些任務和措施,既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軍體制編製調整改革歷史經驗的總結與升華,更是直面現實、著眼未來,通過解決制約國防和軍隊建設發展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全面提升軍隊現代化建設水平,確保解放軍能打現代戰爭、打贏現代戰爭的根本舉措。通過新一輪的軍隊體制編製的調整改革,必將進一步清除障礙、理順關係,固化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特色新軍事變革的成就,實現軍隊體制編製和力量結構的一次根本性變革,牽引出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一次新的飛躍,為實現國防和軍隊建設三步走發展戰略的宏偉藍圖、構建中國特色現代軍事力量體系奠定堅實的基礎。  (原標題:學習時報:解放軍將實現體制編製等根本性變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w38jwzfb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